注塑机机械手在产品的生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随着塑料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注塑成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注塑机常常配置有自动化的注塑机机械手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注塑机机械手是能够模仿人体上肢的部分功能,可以对其进行自动控制使其按照预定要求输送制品或操持工具进行生产操作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注塑机械手是为注塑生产自动化专门配备的机械,它可以在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生产;提高注塑成型机的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迪伦马特到同步仿人机械手
同步仿人机械手小陈同学在网上找到了一个3D打印机器人手,通过一个带有传感器的控制手套对手的动作进行识别,然后由Arduino传输手套上的信号,并控制电机带动机械手模仿人手的动作,这样可以做到远程人机交互。
陈潇男将带着这个发明来瑞士参加日内瓦发明展。 至于他的这些知识是否都是从课本上学来的,小陈同学表示:“这是他的兴趣爱好,这些技术都是他在网上找到的,”刚开始他只是想制作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按钮,但是后来因为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3D机器人,才决定利用机器人的一只手,制作一个同步仿人机械手来完成更多动作。
不要小看这只手,陈潇男发明它,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打开电脑或与朋友打扑克,“如果我的这只手能够达到一定的精度,那么它也可以为医生所用,远程操作,机械手表,为身在异地的病人做手术。或者完成一些人手无法完成的高强度作业,比如高温下作业或者其他人手不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带着手套,就能让机械手代替。”
一项需要缜密思维的“高科技”发明,但是谁要认为它的**是个读死书的小“学究儿”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陈潇男告诉瑞士资讯记者,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他是学校话剧社、演讲社和摄影社社长,较强的科目是物理,高中毕业后想去美国学工程,搬运机械手,理想是“发明自己的产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市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发明生产自己的产品,需要自己的公司,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头脑, 在这一方面陈潇男也不无潜质,在去年的中国金融知识竞赛中,他拿了一等奖。
可以想象,这位小“多面手”的生活丰富多彩,“我虽然对科学很感兴趣,但是我不能想象以后把全部精力投注在科学研究上,”小陈同学说了这样一句大人话。等他从日内瓦参展回来,他导演的话剧《物理学家》即将上演。
这部剧作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作品,“这个剧有一些反战时期的背景,对科学最后将把人类带到何种地步这个话题进行了反思,”陈潇男这样说,相信这位小小发明家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成绩好,不一定是人才那么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难道不应该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却有着这样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跟我所在的特殊班级有关,”陈潇男又一次提到自己的班级。
陈潇男就读于北京四中,他所在的特殊班级名叫道元实验班。“这个班主要面向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四中物理老师李靖在电话采访中这样说:“这个班只有12名学生,他们并不一定是门门成绩都很**的学生,而是每名学生都有其特长,身上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专注于某个事物,这对以后的发展比较有好处。所以2010年四中引进了这个试点项目,针对这部分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
这种方式一改填鸭式教学方法,启发孩子的创造性。这个班的孩子有着各式各样的特长,“这个特长不一定是某个学科成绩比较拔尖,他可能有主持、写作或者绘画特长。” 陈潇男是以物理取胜进的这个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各方面的优势都体现出来了。
“我们在这个班里,被赋予很多自由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陈潇男说起他的班级有着一种如鱼得水的自豪。“陈潇男同学是一个非常敏锐的学生,理解力非常强,发展比较全面,”李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如意门生。这个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学生参加日内瓦发明展,道元班*,一届学生赵元钊发明的无轨电车分线器,曾经在日内瓦发明展上获得了金奖。妈妈的期许陈潇男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爸爸曾是军医,“所以他的同步仿人机械手的医学用途,可能来自父亲的影响。”
而这与妈妈对他从小的培养也是分不开的。“潇男小时候不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他的情商很高,比如他能够感觉到我累了,在我做事的时候会为我想办法,让我省力。”张女士对记者说:“他喜欢看书,很小就有很大的阅读量。他还喜欢搭积木,机械手,”妈妈鼓励他自己完成一样东西后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也会让他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他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
中国的*生子女家长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他的兴趣太多,牵扯的精力比较多,也曾压制他这些发展,但是后来觉得还是应该给他自由空间,”看来中国家长的观念也在改变,她说:“我也没有特别地培养他,只是如果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尽量去支持他。这也是经历过一个自己给自己洗脑的过程的,”妈妈笑着说。
“我本来以为他的动手能力不强,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他还行,因为制作这个机械手也需要很多手工作业,”妈妈的话里透着对孩子的骄傲。至于希望儿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像许多现代妈妈一样她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倒不希望他成为什么家,我就希望他能够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通过陈潇男的例子,让人看到中国的教育也在尝试改革,老师和家长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助力机械手,应付考试,而正在向西方的启发式教育发展,那么日内瓦发明展上出现更多的“陈潇男”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了。